網絡巨頭紛紛布局團購賽道,以價格戰等方式培育市場,做大規模。這一低價傾銷模式,過度利用社區的小商業生態,短期來看只是打亂了市場秩序,但長期來看是擠占了社區小店的生存空間,對社區商業造成了危害。
近幾年來,“近場電商”作為一種被廣泛關注的商業模式,指為社區中的小型商店提供全套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使之更有效、更方便地向周邊用戶提供商品和服務,從而提升小店的社區商業價值,使其發展能夠跟上時代,更加有競爭力。
根據商業部公布的數字,我國在線下大約有六百萬家零售店,這些為社區居民提供每日接待兩億消費者的貼身服務,是城市經濟重要的毛細管。
但是,由于數字化程度較低等原因,社區小店在洞察用戶需求、供應效率和消費者服務體驗方面明顯落后,面臨著熱火朝天的補貼社區團購,生鮮電商和外賣平臺等網絡新興產品的沖擊,社區小店在挑選產品,在價格與服務方面,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海鼎認為,只有小店和互聯網+相結合,用數字手段武裝自己,才能具有強大免疫力,以應對互聯網O2O的沖擊。
社區小店打通了線上、線下消費場景,所獲得的首要能力是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由于電子商務滲透到消費者中,多數人已經習慣了網上購物模式,而基于以消費者為導向的購物軟件/APP,小賣部可以擴展其服務觸角,打通到家服務的消費場景,讓用戶在任何時候都能體驗到足不出戶下訂單,提供上門服務,而且這些服務還具有離線實體店的保障,做到目標客群的多維覆蓋與觸達。在此基礎上,從消費者需求喚醒到消費決策的作用,再到完成消費行為,使社區場景中的“種草”即“拔草”,切實做到“品效合一”。
而社區商業數字化轉型后,獲得的第二個能力是提高顧客的消費粘性。由于社區消費具有生活性質,對消費者的需求剛性且頻率較高,因此社區小店可以建立會員管理系統和會員制,通過儲蓄、會員制等機制,使消費金額較大,穩定性較強。除此之外,通過會員系統和收銀系統的服務,平臺還可以獲得會員費等關鍵數據,作為分析消費者偏好、鋪貨選品、改善經營狀況的有力工具,提高用戶的會員費等核心數據。
第三個能力就是社區小店數字化轉型所獲得的能力,即建立品牌口碑美譽度。利用數字技術平臺,社區小店可以退出各種營銷活動,強化品牌的包裝宣傳,通過產品推廣和口碑的展示,實現社區商業持續發展,進而帶動社區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