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大型企業依靠影響力,組織了一批技術專家在類似項目中積累了多年的經驗積累,形成了一套模板,BI需求分析師對商業思維模式的學習和了解可以從客戶現場退回到自己的公司內部。又試圖用既成事實的行業標準做法快速而直接地影響到用戶的思維,業界內通稱,為客戶“洗腦”,但對于單個企業的業務所分析的模板能夠推廣,有一個前提,即該業務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并且存在著異質標準的成功模式,事實上,每一個企業和每一個人一樣,都是個人發展的產物,而非標準形成的產物,推行標準本身就意味著企業不斷發生變化,這里也提出了一種矛盾,那么,模板的調整又需要不斷的變化嗎?
而在BI領域,這個以優化為名的迭代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怪圈。這種怪圈的形成,讓每一位商業智慧工作者都意識到,商業智能并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根據當前商業智能獲取需求的階段分析,商業智能系統需求必然走向價值驅動,商務智能的需求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螺旋上升過程之后,商務智能的運用和企業價值鏈的優化整合成為必然趨勢,唯有將商業智能的需求與企業價值鏈的形成和提升相結合,才能真正體現出商業智能的實際價值。
如前所述,由于各種內外部因素的結合,使得企業必然以以信息為核心的生產管理方式,在企業利潤形成的整個價值鏈中,信息使這條價值鏈逐步由模糊走向明晰,把數據作為企業的戰略資產,并持續投資于數據質量,是讓企業成為行業先驅的重要保障,利用商業智能的環境,回答顧客價值貢獻,區域市場差異,資本充足程度,商品壽命周期,成本及財務預算,價格策略、資金周轉率等都與企業利潤的形成密切相關,商業智能從“數據監獄”中釋放出歷史數據,作為一家公司的有形資產。
商務智能從“智能”到“商務”是商業智能走的唯一途徑,技術至上的觀點,不僅將成為商業智能發展的枷鎖,甚至將成為扼殺商業智能應用推廣的無形黑手,因此,身為BI項目領導的這些需求分析負責人,要明確樹立做商業智能就是為客戶賺錢的商業理念,在與顧客需求形成的過程中,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以顧客利益為導向,同時又對降低自身實施成本,加速投產也有利于角度,不要以為做報表和查詢就是一種身價降低,假如一個“簡單”的報告或者一個“簡單”的查詢,一年就可以省下上千萬的費用,避免掉掉一次上千萬的風險,在一份報告中,將客戶所有在項目上的投資都收回,這就是一項商業智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