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的供給高峰已經到來,但高水平的商業地產開發商很少。當前,中國市場上有三股力量推動商業地產發展熱。
從城市發展的需要來看,政府往往主導城市規劃,包括大量商業用地的規劃和推出,對于開發商來說,商業開發能力成為當前開發企業取地的競爭優勢。某些高質量的商業項目,尤其是購物中心的崛起,高銷售額所帶來的高利潤回報,以及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良好的品牌效應,都促使眾多開發商紛紛效仿,制造出商品。
這一塊零售商,是考慮到租金壓力上升以及零售業擴張的需求,住宅開發商這一塊是主動轉型商業開發,或是因拿地被迫加入商業地產開發行列。商業性房地產開發商這塊是它的商業開發與運營經驗日益成熟,進而加大了對商業品牌的復制與擴張。據估計,到2015年,將有4500個商業建筑面積達到3億平方米。在2025年之前,將會再建7000家新店,屆時購物中心將達到10000家。所以目前商業房地產領域,尤其是在城市綜合體中,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泡沫傾向。
并非每一家公司都適合做商業地產管理,也并非每一家都能做好商業地產。目前已有五萬多個注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真正做得好的還有二十個。唯有真正懂得商務,對人的購物、休閑、娛樂需求都把握得很準的企業,才能真正做好商業地產。
商業房地產市場,由租賃并舉轉變為自持為主。
針對商業房地產的成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商業性房地產的開發和銷售階段,主要定位于產權型商鋪,然后進入第二階段的租售階段。此階段為出售與自持兩個階段,第三階段為商業地產金融化階段,金融證券化在此階段會對房地產持有主體產生影響。
就目前情況而言,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業基本上都是自己經營的,一線城市的近郊和二線城市的一些非核心地段,就會有租售并舉的產品,這種產品一般都是在50%左右。只有三、四線城市,現在還有大量分散出售項目存在。我們認為,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將有越來越多的項目進入自持階段,政府對商業項目的批準和監管也會變得更加嚴格。
藝術、生態、體驗商務已成為發展的共識。
2014年,在中國商業地產行業中,體驗已由營銷口號轉向了產品實戰。這一對商業地產的感受已經不必細說了,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由硬件設計到招商,再到運營管理,體驗感將無處不在。但是不管是藝術、生態、還是高科技,各種體驗式商業地產的小趨勢并不會改變商業的基本功能。假如商業房地產開發商一味地注重體驗性,標新立異,忽視了研究市場需求和城市功能規劃的本質需要,那么這種項目就是一場災難。